為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促進行業自律,更好地營造誠實守信、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環境,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上海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2013—2015年行動計劃》和《關于進一步加強上海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市司法局從2012年開始,主動加入了全市第一批重點領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行列。近兩年來,以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5個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為重點,精心組織、周密策劃,全力推進法律服務行業信用信息平臺開發、機構人員信用信息采集錄入、信用體系管理制度設置等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受到市政府通報表揚。6月18日,本市法律服務行業信用信息平臺正式向社會開通試運行。
一、健全組織,明確責任 為確保本市法律服務行業信用體系建設規范有序推進,市司法局專門成立了由分管局領導擔任組長、相關處室主要負責人、所屬行業協會秘書長為成員的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根據日常工作管理規定和崗位職責,明確各成員單位和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為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第一責任人,并配設維護責任人、聯絡員各1名,以確保法律服務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穩妥、有序地推進。2012年以來,領導小組先后15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工作,把握推進方向。 為了提升本市法律服務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的覆蓋面和參與度,明晰各成員單位和部門之間的工作職責與任務分工,形成了“13717”工作格局。即:市局辦公室為本市法律服務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的牽頭協調部門,負責市司法行政系統信用管理規定、發展規劃的擬制,以及軟件開發、運行管理、應用培訓、安全保障、督查考核等工作。市律師協會、市公證協會、市司法鑒定協會三個行業組織,從行業的角度,負責對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服務從業人員作出的獎懲信息的采集、審核、錄入和更新工作。市局律管處、公管處、基層處、法援處、司鑒處、宣教處等6個職能部門,從行政管理部門的角度,負責對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服務從業人員作出的獎懲信息的采集、審核、錄入、更新及相關行政救濟工作;法制處負責法律服務行業信用體系制度建設。17個區縣司法局負責對本級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服務從業人員作出的獎懲信息的采集、審核、錄入、更新工作。 二、建章立制,規范秩序 以強化信用意識為先導,以完善信用法規、規章和制度為重點,縝密有序推進法律服務行業信用體系制度建設。2012年10月,研究制定《市司法行政系統法律服務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方案》;2013年12月,會同市經信委、市征信辦聯合出臺《關于法律服務行業信用管理的若干規定》;今年1月,制定《市司法局關于法律服務行業信用管理的具體辦法》。同時,各成員單位結合自身特點也都制定了相應規程,進一步完善法律服務行業信用體系制度架構和管理內容。其中,市局律管處、市律師協會完成了委托代理、執業沖突審查、律師信用信息系統管理辦法等制度和標準;公管處、市公證協會完成了執業公示、質量監督檢查等制度;司鑒處、市司鑒協會完成了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名冊公告、執業公示等制度;基層處完成了執業公示、執業質量檢查等制度;法律援助工作處完成了便民服務公示、法律援助質量管理辦法等制度。 三、開發軟件,建設平臺 根據任務需求,結合自身實際,通過調研認證、公開招標,開發了涵蓋本市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基層法律服務5個行業的信用信息軟件,建設信用信息平臺。目前,完成法律服務行業執業機構和從業人員基礎信息與歷史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匯總,建立起了較為完整、準確的數據庫,內容包括市、區縣司法局和各行業協會的登記注冊信息、日常監督管理信息、獎懲信息等。 按照市政府統一要求,本市法律服務行業信用信息平臺分別部署在互聯網和市政務外網上,社會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查詢本市法律服務行業執業機構、從業人員的基礎信息和信用信息,包括信用信息查詢、分類檢索及地圖檢索、最新信用獎懲信息展示等功能;各成員單位和部門則可通過政務外網進行信用數據維護、查詢、發布。 四、完善機制,共享信息 為了引導與促進本市法律服務行業執業機構和從業人員依法自律、誠信執業、規范服務,建立信用查詢報告工作機制,將信用等級分為A、B、C、D四個級別。對于分類監管等級為D級、有警示信息和高風險警示信息的法律服務機構和從業人員,在一定期限內,采取限制或禁止其參加法律服務行業政府采購活動等措施;注重研究探索,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支撐法律服務行業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和市場退出機制。 同時,與市公共信用平臺實現數據對接,一方面,將市政府規定范圍內的數據及時提供給市公共信用平臺,另一方面,將市公共信用平臺中涉及法律服務行業的執業數據全都交換到法律服務行業信用信息平臺。目前,已基本實現與全市信用信息互動共享、分類使用的既定目標。 (責任編輯:北京中企普信國際信用評價有限公司) |






